→以往各期

文 献 信 息 资 料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78       2009年第8                        200912月编印

          

本期要目:

 

★校企深度融合的三个经典案例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校企合作推进会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紧扣地方经济脉搏  做强高等职业教育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

与全国高职分享发展、改革、管理经验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内涵建设

扮靓科学发展的示范点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高就业率是怎样炼成的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北京区县动态

 

京郊创意农业年产值22亿

京郊日报记者   高珊珊

 


从大桃上晒字到西瓜制成玻璃工艺品,从南瓜主题公园到农业博览会……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融入农业发展,创意农业已成为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15日,记者从农业部、市农委主办的“中国创意农业(北京)发展论坛”上获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创意农业年产值已达到22亿多元。

创意农业即以现有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文化为能力,以增效为目的,整合农村的生产、生态和生活资源,通过创新思维,设计生产出具有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业文化、农业活动和农业景观。目前,北京市涉农机构达29家,去年全市对“三农”投入达到171.2亿元,为创意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资金支撑。北京还是全球最大、最密集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年食品消费600多亿元,为创意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北京市创意农业的产品类型有创意农产品、创意农业主题园、创意节庆活动、创意融合产业、创意异域农业文化、创意农食文化、创意医农同根7种。其中,仅创意农产品就有30余种,年产值1013万元;有一定规模的创意农业园113个,其中农业主题园达50多个,年接待游客505.6万人次,收入达到6.16亿元;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节庆活动60多个,综合收入16亿元,带动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创意农业的发展,还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每年7月,满地紫色香草盛开的密云香草园,就成了无数新人心目中拍摄婚纱照的首选之地。怀柔的盆栽五彩韭菜每盆66元,且供不应求;推出晒字“生日礼品桃”的桃农们,更是往往在大桃一进成熟期,消费者就打爆了订购电话。

为进一步促进创意农业发展,北京市将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方向和创意农业的发展目标,编制《2010年——2015年创意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创意农业投入体制;培育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意农产品品牌。

20091216日《京郊日报》


 

京郊创意农业园每年吸引游客500

北京日报记者  闫雪静

 


长城脚下,百草飘香;深山涧里,玫瑰袭人……不出京城,市民就可以找到浪漫的异国情趣。目前,北京市有113个风格各异的创意农业园,500多万游客每年为“农业创意”消费6亿余元。这是记者从15日召开的中国创意农业(北京)发展论坛上了解到的。

今年,京郊兴起的创意农业园为很多市民带来惊喜。距京城近百公里的密云古北口镇汤河村,长城脚下有一片年轻人向往的“香草园”。原本稀稀落落的玉米地上,如今种植了300亩引自世界各地的珍贵香草品种,薰衣草、紫苏、洋甘菊……花开时节,香飘百里。这个世外桃园般的农业园因为有了“浪漫”的创意,今年吸引了30多万游人,为这个偏远小镇带来了红火的旅游业。

每个郊区县都有各具特色的创意园区:通州南瓜主题公园,房山磨盘柿主题公园、昌平苹果主题公园,门头沟玫瑰园、大兴御瓜园。农作物成了这些公园的主角,让市民在观光的同时享受到参与和体验的乐趣。

20091216日《北京日报》


 

 “实验室经济”助推昌平创新

北京日报记者  王海燕   昌平记者站记者  孙士军

 


昌平生物医药企业万泰,今年生意火得不一般。新产品一个接着一个上线,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仍以30%的利润增速赚得盆满钵丰。而能取得如此佳绩,用企业负责人的话来说,主要归功于与厦门大学联合创建的实验室,“我们总能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万泰不是特例。今年上半年,昌平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时发现,有一批企业因为自建实验室,或与科研机构保持“深度合作”,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呈现出了逆市上扬的态势。

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复制?今年,昌平首次提出探索发展“实验室经济”,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杠杆,推进区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实现科技成果与生产力的无缝对接,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北京新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最具活力的实验室经济区。

联建实验室,

企业高校托起明天的太阳

10年前与厦门大学合作创建联合实验室,堪称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史上的“拐点”。

一如当年万泰的默默无闻,挂牌之初的联合实验室毫不起眼。

但此后10年,巨变发生了。

万泰每年向实验室投入科研经费,实验室根据万泰需求进行科技攻关,研制成功的新产品直接走向万泰生产线。万泰再将新的市场需求反馈回实验室……如此循环往复,到去年,万泰的年产值已经由1999年的几百万元飙升到1.6亿元。而设立在厦门大学的联合实验室,也从当初只有2个人,发展到现在拥有200多人的阵容。2006年,该实验室还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就是11大于2的聚合效应。”昌平区科委主任于泓将万泰与厦门大学的合作,形容为典型的“互利双赢”。在他关于昌平发展“实验室经济”的前期调研报告里,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共同出资建立了基础实验室;北京神雾热能技术有限公司与石油大学合作成立了化工工程研究院;更有像北汽福田、三一重工这样“实力派”大企业,自己建立现代化实验室,完成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经过半年多的摸底调查,我们发现昌平目前有76个具有实验室经济特征的科研机构,他们有的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有的来自企业自身,这些将成为昌平与其他地区差异化发展的最有利因素。”于泓介绍。

“真金白银”向“实验室经济”倾斜

昌平区委三届八次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实验室经济”从企业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区政府力推的经济模式。

在这次全会上,“创新”成了关键词。“谁能率先创新,谁就能成为下一轮增长‘领头羊’”成了广大与会者的共识。

但对于企业来说,创新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科研的失败率相当高,10个项目里能成一两个就不错。”经历了早期企业自主创新“单打独斗”阶段的万泰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在昌平决策者们看来,由高校、科研机构负责上游技术研发,由企业负责下游产业化的“实验室经济”模式,正是化解这一难题的“良药”。并且对于拥有38所高校、106家科研机构的昌平来说,发展这一模式也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

构想固然美妙,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所谓“实验室经济”模式的推广,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打个比方,一家小企业想和北大‘联姻’,人家凭什么能看得上你?过去主要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形象,今后政府要给企业陪‘嫁妆’,比如对科研活动经费进行补贴,对科研成果转化用地进行支持等等,总而言之要尽力把这门‘亲事’给促成了。”于泓不无诙谐地表示。

除了“真金白银”的补贴,政府的推动作用还将体现在: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信息沟通的平台,鼓励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

于泓透露,关于促进“实验室经济”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订,预计将在近期召开的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上公布。

产业大联盟,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

除企业自建,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合建的实验室,昌平还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但这些国家级科研机构每年诞生了多少科研成果,又有多少成果是在本地转化的,因体制等制约因素,就连区科委的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楚。

“墙内开花墙外香”。多年来的条块分割,让昌平本地企业很难享受到这些“国字头”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这未免有点苦涩。

但如果能畅通沟通渠道,打破“藩篱”未必是件难事。

8月初,昌平区政府主管副区长带队,11家试剂生产企业负责人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昌平的传染病所和病毒病所拜访。这次拜访中,“原来”成了宾主双方口中重复最多的词汇——

“原来昌平本地就有这么先进的设备,我们还跑到山东去做实验呢!”“原来这项技术你们早就有了,我们公司还当新课题研究呢!”“原来老张你在昌平办企业呀?咱俩以前老在论坛上碰面,没想到离得这么近!”……

研究所看中了企业的产业化能力;企业看中了研究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这次拜访可谓皆大欢喜。在区政府的牵线搭桥下,1023日,两家研究所与11家试剂生产企业成立了昌平首个产学研合作联盟——生物疫苗及诊断试剂联盟。该联盟将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和智力优势,促进该区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这仅仅是个开始。昌平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考虑以国家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推动更多的产学研一体化产业联盟建立,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编选自20091210日《北京日报》

 

房山八大功能区有望引资600亿

 北京商报实习记者   张晓东  

 


未来几年,房山区将向包括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窦店高端汽车零部件基地在内的八大功能区投入资金600多亿元,以此整体提升房山的经济实力。房山区重点打造的八大功能区现已投入资金110多亿元,已落户重大项目近50个。

八大产业功能区成房山区发展重点

房山区发改委副主任薛满德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北京西南的门户,房山区在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北京西部发展带的核心地区。

在区域产业中,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窦店高端汽车零部件基地、良乡物流基地、良乡高教园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核集团北京科技产业基地八大功能区是房山区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项目。

房山区宣传部副部长李进伟告诉记者,房山区将依托园区集聚产业,形成“点状分布、组团发展、带状拉动”的空间发展格局,通过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各个功能园区形成互补互助、相互带动的区域经济体系后,可以为房山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窦店汽车零部件基地“瞄准”高端

京西重工收购美国德尔福公司后,窦店高端汽车零部件基地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立志打造一个世界水平的高端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带动北京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

房山区窦店镇镇长朱立增介绍说,窦店镇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优势,居于北京西南放射发展轴上,该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一期将占地约5平方公里,将从西南辐射北京市。窦店工业基地的定位将是高端汽车零部件,以此着力解决北京汽车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空心化问题。

朱立增说:“窦店工业基地在政府支持下与首钢集团、天宝集团、北汽控股合作,以收购美国德尔福公司、克莱斯勒等公司的产品和技术为起点,进而采取与国际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合作、并购等方式,跻身世界高端汽车零部件市场。”

房山线延至燕山进入选线阶段

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地铁房山线目前确定将西延至燕山,并已进入选线阶段。而房山区则希望房山线将来能延至周口店,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论证。

房山区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城地区房山发展计划中将重点建设轨道交通房山线、京石二高速、京良路及其西延等西南通道。目前,房山线已全面开展施工建设。

此前,房山区一直呼吁将该线往西延伸至燕山,房山区规划分局表示,西延已经获得市委市政府原则同意,正在抓紧编制规划,并已经通过专家论证,目前进入选线阶段,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此外,按照该区的设想,希望房山线最终能西延至周口店,但目前基础条件还不充分,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论证,希望能实现这一目标。

编自2009123《北京商报》


 

延庆加速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

北京日报通讯员   郭东亮   记者 于丽爽

 


八达岭100兆瓦风能与太阳能互补电站项目,投资20亿元;1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投资7亿元;龙庆峡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投资6亿元……1222日是延庆的节日,延庆一口气与京能集团等8家新能源领军企业及科研院所,签下了总额为40多亿元的6个新能源项目投资协议。项目之多,数额之大,创历史之最。

经过多年涵养的青山绿水有了回报,生态优势成发展优势。延庆,正加速向低碳经济示范区迈进。

早在20084月,延庆县人民政府就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签订了共建“八达岭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框架协议,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的目标。

22日签约的6个项目,涉及风电场、太阳能光伏电场、太阳能光伏电池与设备制造、风电叶片检测等。截至目前,集聚延庆的新能源产业项目,已形成从设备生产到应用的新能源产业链条。预计到2010年底,延庆县仅新能源发电项目的产能,就将达到300兆瓦以上。

此时,延庆人又将发展的目标对准了低碳经济示范区。

延庆县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示范低碳消费得天独厚。截至目前,延庆已安装太阳能灯1.75万盏,全年可节电640万度;已经建成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7处,大中型沼气池8处,可为近8000户农民提供清洁的炊事能源,每年节约燃料投入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吨。

延庆县风能资源占全市的70%,官厅风电场今年底全部并网发电,每年可向北京输送2.5亿度绿色电力;德青源沼气发电场每年向电网供应绿色电力1400万度。

2009年,延庆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6万吨标准煤,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15%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高端旅游休闲产业,鼓励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延庆县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把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作为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重中之重,把延庆建成产业特色突出、优秀企业集聚、配套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理想创业之地和投资兴业乐土。”

20091223《北京日报》


 

 

密云“绿色”企业成经济主推力

北京日报记者    杨晓斌

 


隆冬时节,紧邻京承高速密云县城南部的经济开发区一派火热场面:在建的工地水泥罐车出出进进、建筑工人来往穿梭,食品饮料、汽车底盘生产企业向生产高峰发起冲刺。

密云县经济开发区,这片县域经济的“主战场”,130多家落户企业正在热火朝天地加快生产和建设。前11个月,开发区企业完成工业销售收入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成,这些增长大多来自入驻的绿色无污染龙头企业,在密云这片青山绿水的土地上,“绿色环保”已成为该县主导产业的名片,并渐成规模拉动全县经济上扬。

总部企业纷至

皆因良好生态

“今麦郎”饮品公司的工厂门旁,几栋大楼已封顶。“公司的高管将会在这里开会,集团的大事将在这敲定。”该公司的生产总监丁宏强说,这几座楼是集团的会议中心,未来集团方便面中央研究所、全国经营主办公区都在这里。

目前,“今麦郎”集团10家工厂的结算业务已落户密云,今后,集团总部基地、结算中心和标杆工厂将纷至沓来。谈到总部选址的原因,公司几位负责人说法出奇的一致:“空气好、水质好,是我们的首选。”

水质是饮料企业的生命,该公司决策人走遍了全国各地,最终一锤定音,锁定了生态良好的密云县。

看中密云山青水美的不止“今麦郎”一家,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华夏闪联北京投资公司与县经济开发区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公司的国际研发创意总部基地选址密云;雷蒙德泵阀公司也将旗下所有公司的总部结算业务迁到密云……

多家知名企业的总部迁址密云,密云县渐成无污染高科技企业总部聚集地。

环保大企业成提升县域经济动力

在招商过程中,密云县注重“招大引强”原则,密云县委、县政府深知吸引和选择国有大型企业,是发展全县经济的一步实招。

据统计,今年,该县经济开发区固定资产投入达10亿元,各项收入递增20%,收入的递增与大型企业密不可分。

北汽福田、北新建材、万都汽车底盘公司、北京呼叫中心产业基地等多家无污染的企业入驻密云,为该县确立了强大的企业结构。截至上月底,北汽福田和北新建材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总和达360亿元。密云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何立新说,仅这两家企业今年能创造超过400亿元的销售收入,这是密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是否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密云县选择企业的首要标准。今年,该县还引进了生产“热解气化垃圾焚烧炉”的环保设备企业——丰泉环保产业园。将来,投产的焚烧炉可以焚烧消纳密云县产生的生活垃圾,焚烧的全过程没有任何污染:焚烧产生的废热转化为热水和蒸汽再次利用,废气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炉渣制成方砖,彻底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就地取材铸就绿色食品基地

密云县充分加工利用本地无公害蔬菜、板栗和精品林果的时间,已有10个年头,落户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已有伊利集团乳品厂、绿润等8家。

韩国响当当的泡菜品牌“宗家府”的生产企业,就是韩国斗山集团在海外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密云水好,土壤没污染,种出来的蔬菜还用说嘛!”操着不太标准普通话的韩方负责人说。

该公司在密云县以“订单种植”的方式进行,在全县建了500多亩的有机蔬菜基地,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的韩式泡菜背后,都有密云的好山好水做保障。

今年前11个月,密云县食品饮料产业实现了22亿元的收入,密云农民种地种出了品质,农产品也通过县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20091223《北京日报》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吴光林

 


目前,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正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基本分析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意义上,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礼仪等。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工学结合”,过分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简单的技能培训,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表现主要体现在:

1.对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条件,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新理念和新实践。但是,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对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替代职业素质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直接导致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缺位。

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学习、实践、内化的过程,必须长流水、不间断,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学习、体验、内化的过程,应当涵盖学生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目前,高职院校中尽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但所传达的职业素质知识之间,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常常处于孤立状态。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考评机制不完善;注重显性课程的教学、忽视隐性课程的作用;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职业素质教育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系统;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没有进入学生培养的整体目标,等等。

 3.传统的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涵盖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职业的特定要求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目标定位的根本依据,反映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大多以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社会实践等内容为主,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不强。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在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上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4.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简单化、表面化倾向明显。职业素质教育应当涵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不能以简单的课程设置来代替全过程教育。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但由于受学制、体制及认识的局限,其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是作为开阔视野、丰富课外知识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因其职业针对性不强,没有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发生联系,表面化、形式化倾向明显,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实施策略

1.职业知能素质。职业知能素质是职业素质之源,涵盖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礼仪和职业交往等基本内容。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知能素质教育,首先要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专业和其所对应的职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激发其热爱专业、热爱职业的情感与信心。其次通过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的学习,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认识,进一步巩固职业情感。再次通过社会实践以及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体验,提升职业认识。最后利用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心态,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

2.职业身心素质。职业身心素质是职业素质之基,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的职业针对性较强,开放性、实践性更强;与传统的高中阶段的升学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反差,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思维习惯又使得入读高职院校成了无奈之选。因此,高职学生所承担的环境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更加严重,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为此,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以职业心理素质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补充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促使学生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塑造学生适合职业需求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锻炼体魄,具备与职业匹配的健康身体和心理素质。

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之本,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也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比较可行的途径是内在教化与外在约束相结合。内在教化过程中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从点滴小事抓起,强化养成教育;要利用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岗位标兵等典型事例,激励学生爱岗敬业。外在约束方面应以纪律意识教育为核心,严格纪律约束,根据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自强、自立意识。

4.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之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内容。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职业精神具有世代相传、表现形式灵活、具体、多样等特征。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从业者的职业品质、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自觉发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树立主人翁的职业态度,特别是要创设有利的条件与环境,充分利用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向职业实践的转化,培养学生敬业、勤业、创业、立业。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进程中,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以强化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制订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见成效。

1.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学院注重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开设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通用课和选修课,以课程建设为职业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以职业素质教育通用课程为基础,以选修课程为有机组成部分,构成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其中通用课程围绕完整人、职业人、社会人三个方面,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具有行业背景和职业特点的职业素质教育通用课程,并将职业素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一年级突出校园文化认同及行为养成,二年级突出职业定向及职业素质培养,三年级突出岗位定向及综合素质集成。职业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则是针对专业群的需要,以通用课程为基轴,以现有和新开设的相关选修课程为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建筑类、机电电子类、经济贸易类、人文艺术类等专业群的不同需要,形成职业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

2.创新职业素质教育实践项目。由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项目是有效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学院配合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及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整合并拓展第二课堂教育资源,创新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模块。职业素质实践项目是职业素质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延伸和支撑,与理论课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统一的职业素质教学内容。职业素质实践项目将现有的教育资源归类为人文素质修养、社交适应训练两个通用项目包。在此基础上,分不同的专业群,根据选修课的实践项目内容,建设职业规划设计、专业素质拓展、职业心理塑造3个项目包,将5个实践项目包的内容分解列入课外活动计划,定期组织实践训练项目。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及专业群的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参与的实践项目和训练次数,由学生自主有选择地参加训练。

3.改革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方法。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方法是职业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素质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适应职业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学院实行了《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证书》制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质的评价方式。学院要求学生除应取得本专业课程计划所规定的专业课学分之外,还应取得职业素质教育计划中课程和实践两部分的学分,方能毕业。学院改变当下实施的“双证制”为“三证制”,即一个学历证书、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一个职业素质教育证书,三种证书相互结合,共同构成学生的学业评价。

4.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素质教育队伍,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在队伍建设上,学院注重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带头人队伍,由学院具较高职业素质的职能部门、系学生管理人员组成;二是基本队伍,以团总支书记和专职辅导员为主干,吸收相关人员组成;三是客座队伍,由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学者、校友组成。队伍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5.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载体。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着眼导入行业元素,根植于行业文化,从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职业素质培育等方面入手,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以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搭建平台。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塑造,要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资源。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仅是学校自身之任务,也是整个社会发展之要求,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许和愿景。

《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1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题

 

校企深度融合的三个经典案例

中国教育报记者  蔡继乐  赖红英

    


编者按:这是院领导重点推荐的一篇文章,发表于20091217日《中国教育报》,介绍了校企深度融合三个堪称经典的案例:一是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与企业共建“企业校区”的做法;二是中山市小榄镇建斌职业学校与两家企业通过“股份制”方式共建实训基地的做法;三是东莞长安职业高中探索实践“企业课堂”和“车间进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做法,本刊予以转载,希望能对我院的校企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思考。


[问题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较突出的问题正是出在校企合作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操作脱节,校企之间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校企合作中的“校热企冷”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广东经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一些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似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里介绍其中的三个堪称经典的案例:一是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与企业共建“企业校区”的做法;二是中山市小榄镇建斌职业学校与两家企业通过“股份制”方式共建实训基地的做法;三是东莞长安职业高中探索实践“企业课堂”和“车间进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做法。

深圳宝安职校与企业共建“企业校区”

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造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根本原因所在。

怎样才能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由被动变主动?在深圳宝安区采访时,记者找到了答案——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与企业共同创建“企业校区”的做法,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成立于2002年的宝安职校,一开始就提出“半工半读”的办学理念,推行后来在全国推广的“2+1办学模式(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并先后与近百家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

这一大胆尝试很快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宝安职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首批百所试点校。

但是,“2+1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宝安职校校长吕静锋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学生最后1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发现问题时已没有时间回学校学理论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吕静锋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年初,宝安职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企业校区”的构想。

当他把这一构想向区领导汇报时,得到了支持。区政府很快出台政策:对设立“企业校区”的企业,区财政按校区能容纳的学生数,以每生1万元的标准向企业核拨补助经费。

“有了政策的支持,很多企业主动找上门,要求共建‘企业校区’。”吕静锋说。

当年5,宝安职校正式组建“企业校区”,在德昌电机、花样年华物业等4家行业领军企业里设立了“企业校区”。

在“企业校区”,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技术含量、专业优势的岗位;给予学生“同工同酬”的待遇;为学生组建至少一间以上的标准课室。运作过程中施行“三段式”教学实践:一年级新生有2个月的“企业训”,二年级学生有4个月的“企业见习”,三年级学生有6个月的“顶岗实习”。

吕静锋说,“企业训”是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企业见习”是告诉学生“怎么做”,“顶岗实习”是教学生“怎样做得更好”。

截至今年10月,宝安职校通过“企业校区”模式培养的学生已超过2000人,其首次就业成功率高达98%,首次就业的平均月薪水平甚至超过了同等岗位条件下的本科毕业生。

中山建斌职校的“股份制”实训基地

走进位于中山市小榄镇的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林圣基兴冲冲地把记者领到学校的实训大楼门口,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就是我们通过‘股份制’与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创办的实训基地。”

有着“五金之乡”美称的小榄镇,是中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镇之一。这个人口只有十几万的小镇,每年的总产值却高达500亿元,有各种企业2万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有4000多家。

正是依托小榄镇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特点,建斌职校从2003年开始陆续开设了机械加工、印刷和服装等新专业。“但是,这些新专业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学生的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实训耗材费用高、专业师资匮乏等难题。”林圣基说。

困境之下,学校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与企业合作建立股份制经济实体,除了能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难题外,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当他带着这个想法去找镇长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2004年和2005年,学校先后与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深圳山口印刷器材公司共同出资合作成立了两个较为完备的实训中心。

按照校企双方签订的股份制合作协议,实训中心由学校出场地,镇生产力促进中心首期投入50万元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建设数控加工专业;深圳山口印刷器材公司提供价值100多万元的印刷设备,建设印刷专业。

“这两个中心成立后,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又可以对外承揽加工业务,同时还对本镇需要培训的人进行有偿培训,运作所得按股份分成。”林圣基说,“目前,这两个实训中心已经具有‘教学工厂’的雏形了。”

中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定光认为,“股份制”实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职业学校实训设备、资金、师资等难题,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基础上的一种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长安职高的“车间进校”和“企业课堂”

地处广东制造业基地东莞市的长安职业高级中学,近年来因开创性地探索实践“车间进校”和“企业课堂”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而声名远扬。

2007年,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签约引进两家企业车间(东莞长安汇丰精密模具厂和深圳通发激光模具设备有限公司),开创了“车间进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车间进学校后,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进校车间的师资和设备情况,直接向企业下达教学任务,进校车间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单位,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只负责日常德育管理,不参与学生的专业教学管理。

以进校的“汇丰车间”为例,该车间共有快走丝9台、慢走丝3台,都配有熟练的师傅。在线切割教学中,学校每批安排约10人进入车间学习线切割技术,由“汇丰车间”根据教学任务书实施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与生产相结合,能学到企业用得上的技能,教学效果很好。在东莞市劳动部门进行的线切割技能鉴定中,我校学生合格率达到100%。”该校校长曹永浩说。

今年,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在校企合作上又有新创举,率先实践“企业课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据曹永浩介绍,“企业课堂”是在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让企业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并用自有的师资、设备和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以长安职业高级中学与日本牧野公司合作的“企业课堂”为例,该公司每年从学校模具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个班的学生,由牧野公司提供师资、学习及实训场地,并由公司组织教学。在公司内独立开展为期20周的企业课程教学,所有的课程教学计划均由牧野公司制定,学校核准。

通过这种合作,企业方面尽管并不能即时获得收益,但其对企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牧野公司总经理张尚明说,公司致力于“企业课堂”合作,目的是培养一批忠实的牧野用户,也就是为企业培养操作人员,逐步构建牧野人力资源孵化中心。

 20091217《中国教育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信学院校企合作再结硕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   倪赤丹

    


122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电信学院)与深圳市华仁达电子有限公司(华仁达集团)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双方今后将在科研成果转化、共建公共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校企联合办学、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这是电信学院探索产学研立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丰硕成果。学校副校长万金保出席签约仪式,并为就业实习基地揭牌。

签约仪式上,学校副校长万金保在致辞中向华仁达集团与会高管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说,近年来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并为企业服务,在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他指出,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注重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而校企合作是学校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万金保对双方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表示欢迎,他希望校企双方在协议约定的合作框架下,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合作进行积极探索,实现双赢。华仁达集团董事长孟凡华在讲话中表示将积极推进双方的合作,并在框架协议下落实各项具体合作事宜。

随后,电信学院院长马晓明与华仁达集团董长孟凡华分别代表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万金保副校长与孟凡华董事长共同为就业实习基地揭牌。

电信学院与华仁达集团的此次合作是今年高交会的重要成果之一,高交会期间,华仁达集团对电信学院的有关科研项目表示了兴趣,经过双方协商,电信学院张喜生、邹波、赵志强、陈华安科研团队与华仁达集团达成了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共同努力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应用开发和市场推广,同时学校将承担华仁达集团的项目委托开发,双方还将在科技项目申报、联合实验室建设、公共技术中心建设、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合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szpt.edu.cn/xwzx/zhxw/3470.shtml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共同发展 携手多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校企合作推进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

    


20091225下午130,以“校企合作 携手多赢”为主题的校企合作推进会在行政楼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有院党委书记唐永泽、院长蒋国平、党委副书记武正林、副院长陈桂林、沈世江、吴学敏。南京熊猫机电产业集团模具公司、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南京天正汽车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苏果超市有限公司、江苏东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京乐天堂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的领导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大会由吴学敏副院长主持。

唐永泽书记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成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的通知》。蒋国平院长作了题为《走校企合作之路径,建工学结合新模式》的报告。蒋院长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以及“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思路”两个方面,对我院的校企合作工作做了全面的回顾,既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提出了今后我院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任务,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举措。蒋院长在报告中强调,“我院通过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验收,标志着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今后我院将继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项目院校加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持续示范并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产学合作运行机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凝炼办学特色,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本次会议上,我院电气与自动化系、工商管理系和艺术设计系等系部以及企业代表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就各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作了交流。电气与自动化系通过师资培训、共同开发教材和综合实训项目、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强化社会服务等举措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工商管理系紧紧围绕学院创示范的大目标和该系“质量立系、科研强系”的发展思路展开,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制定了合作目标和流程,拓展充实了校企合作内容,夯实了校企合作基础;艺术设计系通过以顶岗实习、综合实训带动“紧密型”校企合作以及以专业交流、工学结合带动“合作型”校企合作两条思路来开拓本系的校企合作工作。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马涛总经理站在企业的角度也谈了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合作方式和双方的收益,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性和迫切性。

在会上吴学敏副院长代表学院分别与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常州大喜来有限公司、江苏东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现场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随后,大会分九个小组,分别就院长报告、《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条例》进行讨论。与会代表对我院校企合作推进会的召开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次校企合作推进会的召开很及时,也很成功。此次会议必将进一步推动我院今后一段时期内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深化我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网站,http://www.niit.edu.cn/NewsShow_cn.asp?Id=2482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积极为企业提供培训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继去年12月我院被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确定为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后,继续教育学院积极与开发区的各企业进行联系沟通,主动为企业提供各类的培训。

今年春节之后,继续教育学院利用北京奔驰·戴克公司员工轮岗的机会,主动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联系,为公司量身定制各类培训,定制了汽车基础、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11门课程的班组长培训,还为该公司一线的156名技术工人定制了装配钳工的中级工技能鉴定培训。目前上述的各项培训已经开始,进展顺利。同时,继续教育学院还在积极协调学院的教育资源,努力与亦庄开发区其他企业进行联络,争取开发更多类型、层次的社会培训,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网站,http://222.249.138.215/cxr/view/newsContent.aspx?newsid=258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探讨

 

勿让科研成高职院校“短板”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       王寿斌

  


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增长速度更加迅猛。如今,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和办学规模均已占据高等学校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如何定位,高职应姓“高”还姓“职”?高职应像普通高校一样恪守学术第一、科研立校?还是应该顺应职业学校的技能需求,远离科研?这是一个值得深层次探讨的热点话题。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教科研和社会服务一直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高职院校既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首先承担高校的社会职责。从校企合作的视角看,搞好教科研工作是促进高职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

一是校企“双赢”合作的需要。眼下,发展职教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已成社会共识。随着“后校企合作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企业还是职业院校,都越来越希望校企合作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性战略,而不是目前低层次的短期“应景”行为。人们普遍关心如何才能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企业花钱买职教毕业生的“订单教育”。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历经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以,校企合作要想得到深入发展,职业院校就必须要在科研上下工夫,要针对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已任,通过科研互助、校企“双赢”来实现持久合作。

二是引领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来,广大职业院校普遍将“围绕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作为校企合作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目标。然而,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前沿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标准化和专业化、国际化将成为世界潮流,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强化科研工作,不仅要适应企业发展,更要推动企业发展,直至引领企业发展,最终成为行业标准、人才标准的制订者、修订者,从而一直走在产业发展的前列。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据《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527日报道,调查显示,中国专利平均实施率为70%,其中大专院校的实施率为33.9%,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这一现状不仅造成了大量知识、技术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根源在哪里?谁来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当然责无旁贷。从高校科研的定位来看,重点本科院校的教师适宜瞄准科技前沿,从事解决重大基础问题的“顶天”研究;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则应着眼于“立地”研究,植根于企业和市场,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工艺改造、新品研发、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实际问题,以提升企业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益。

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从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结构来看,目前是呈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在前几年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占主流的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确实需要大批综合素质要求不高的“蓝领”工人从事简单、机械、程序化的操作性工作,但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这部分人力的需求将会呈几何级数大幅递减,直至像美国一样出现“蓝领”消失,使劳动力结构“金字塔”下端变小,最终变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这个“橄榄”最精的部分就是“灰领”群体。“灰领”人才的质量标准是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过硬的动手技能和较强的生产型科研能力。所以,作为培养“灰领”人才主体的高职院校就必须将培养师生的科研能力放在提高育人质量的首位。

从追踪科技成果难于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源看,科研项目远离市场、滞后产业是根本原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科学定位,从市场开始入手,瞄准企业需求,加强与企业对接。具体来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目标定位上体现高职特色。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该与普通本科高校科研的学术性和学科性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的研发更应强调“类别方向”,而不是“水平高低”,必须走出重看不重用的误区。从实际应用看,前沿、高尖端型的科研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一线生产、技术管理、操作能力方面的项目研发更能凸显高职院校的优势。

其次,要在科研内容上展示技能特点。高职院校应根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定位,结合高职学院的职业性、技能性、针对性来决定科研项目的内容,以展示职业技能特点。要将研发贯穿于专业论证、市场开发、专业建设、培植发展的全过程,从专业技能岗位的划分,到技能标准的制订,再到技能考核方案的制订,直到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都要体现应用型研发的特征。

再次,要在科研方法上形成校企互动。无数事实表明,任何远离企业和市场的闭门造车式的科研,都注定是盲目、无意义、更不会有结果的徒劳。即使出了成果,不仅很难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所以,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应从高职院校的产业和市场实际出发,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科研内容必须来自企业,科研过程必须服务企业,科研结果必须回报企业,在培养有高职院校特色教师的同时,又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第四,要在队伍建设上建立培养激励机制。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升格举办或由多校合并而成,在师资队伍上普遍存在着,来自高校的专业教师只懂理论不会实践,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只会实践操作而不谙理论的现象,因而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在科研工作方面普遍呈现起步较晚、队伍薄弱、专业技术型研究经验欠缺等方面的不足。所以,要想尽快改变高职院校的科研弱势现状,就必须要在队伍建设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总之,校企合作是促进校企双方同步、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要使校企合作深入持久,形成良性循环,职业院校必须尽快补好科研这块“短板”,否则,校企合作这桶“水”就永远不能盛满。

20091123日《中国青年报》


 

不要把高职科研神秘化

 徐士萍

  


在“科研”之前赘上“高职”二字,无非是要将“科研”人为地划分为“大学科研”、“院所科研”、“企业科研”、“高职科研”等等。本来,从事科研是没有身份限制的,科研并非科学家、大学教授的专利,现实生活中出自平民百姓之手的科研成果并不鲜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科研亦然。所以,非要让同属高校之列的“高职”远离科研,就不免显得有些过于霸道。

其实,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这不是组织一两次讨论所能厘清的话题,也不应由专家学者们来妄下定论。最有说服力和发言权的应该是实践和市场。

科研,如果只按字面释义,就难免会浮于简单重复一些“权威”专家著作上枯燥、陈旧的定义,以艰涩的字词为科研罩上神秘的面纱,进而让其远离大众,成为曲高和寡的神秘尤物。据此,要讨论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搞的是不是科研等问题,不仅先得厘清“科研”的确切定义,更有必要在高职教育层面上对“科研”的内涵进行拓展挖掘。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能教育”,或许是受近几年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偏于程式化操作技能考核内容的误导,目前社会上许多人对“技能教育”的理解产生了歧义,认为技能就是“操作”,就是简单的“装配”,进而认为“技能教育”就是操作工、熟练工的培训,并进一步推定从事“技能教育”的职业教育都不需要搞科研;加之社会上尚有很多人对“高职”与“职高”分得不太清楚,因而认为高职不能从事“高深莫测”的科研也就在情理之中。

之所以会产生这一错误推导,从一个侧面反证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对高职教育的定位认识不够。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们大多习惯了认可“国家给予高校的定位”。然而,当普通高校按既定的模式一成不变地培养人才,大学毕业生越来越不受市场欢迎之时,我们才忽然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竟能在中职生低位就业、本科生难以就业的大势之中一枝独秀!原因何在?概因高职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和社会的现实选择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高等”与“职业教育”之间作出权衡,在姓“高”与姓“职”问题上接受市场的洗礼,在“高职”与“职高”之间划清了界限。

事实证明,中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规模发展,尤其是百所示范高职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种成功不是政府的定位之果,而是市场使然,在于高职院校对技能教育内涵的市场化拓展,在于厘清高职与职高之后,在本科偏重理论与中职偏重操作之间选准了“交集”,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高职院校用创新的实践对传统狭义的“技能教育”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赋予其必要的“科研”内涵。这种“科研”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一种“不重结果更重过程”的高职特色的科研。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近距离地参与航空研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博士团队以“项目化”思维为先导率先建成了全国数十门高职精品课程,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的老师们多年携手诺基亚引领通信行业标准……谁能说他们不是在搞科研?谁能说他们不能搞科研?谁能说他们搞的不是科研?

排斥高职搞科研,除了我们长期将科研神秘化的因素之外,对高职师资的科研能力缺乏信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同为高职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师生科研能力远在本科院校之上,而我国由于职教师资入职渠道的单一,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人事双向流动障碍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教师的企业经历和工程经验缺乏,科研能力较弱,而且地区之间、校际之间也很不平衡,这都是客观现实,但这决不能成为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的瓶颈和不搞科研的借口。

事实证明,高职投身科研,是市场的需要,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保障。毫无疑问,学校如果只能培养简单操作工,而不能为企业的技改发力,不能为企业的研发助阵,则很难成为企业校企融合意义上长期、深度的合作伙伴。

同时,高职投身科研,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人才有别于中职和本科而广受社会欢迎的特别之处,在于高职毕业生既懂理论,又会技能,与市场和企业跟得紧、走得近。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以科研为纽带,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工程化的思维方式。

高职科研重任在肩。如果定位不准、职责不明,则或者成为本科院校的附庸,或者沦为中职的替身,高职最终将因失去特色而走向消亡。

认识科研、投身科研,亟须撩开它的神秘面纱;发展科研、引领科研,示范高职院校责无旁贷。

20091221日《中国青年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参考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编者按:这里摘编的三所兄弟高职院校的有益经验,对我院树立“媒体可以成为学校的朋友,媒体可以帮助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帮助学校有效对外传播”理念;了解兄弟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动态,加快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视毕业生回访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青年报》职业教育版主编梁国胜来我院作讲座  1223日,《中国青年报》职业教育版主编梁国胜应邀来我院作了《与媒体共舞,与公众知情》的讲座。宣传部部长刘晓哲主持,全院的31位信息宣传员、新闻社与记者团的20名学生聆听了讲座。

梁国胜主编是一名从事职业教育报道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如何与媒体打交道、职业教育报道如何出新、新闻文书如何写作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讲座中,梁国胜主编介绍了媒体可以成为学校的朋友,媒体可以帮助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帮助学校有效对外传播。同时,根据媒体“喜新厌旧”的思维,他指出了成就报道的主要弊端有“家常菜”太多太滥,人们容易吃腻;工作性太强,报道面太窄,时效性太差;报道“老套”、“生硬”、“空洞”、“肤浅”等。针对这些弊端,他说,在做职业报道时要找好由头,引人入胜;用好数字,强化事实;创新写法,追求鲜活。

聆听讲座的师生就新闻写作中出现的难点和当前职业教育报道中的问题积极提问,梁国胜主编一一回答。

通过此次讲座,解决了师生在新闻写作方面的一些难题,打开了职业报道的新思路,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院的新闻报道工作。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摘自:宣传部,文/李福兰http://www.bgy.org.cn/program/general/moban_9/show.asp?id=43770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市教委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专家组一行来学院考察  1224日,北京市教委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专家组一行来学院现场考察数字校园建设情况。数字化校园建设汇报会在通州校区图书馆召开,学院领导、中层干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王茹芹院长从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保证等四个方面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学院在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上,紧紧围绕“财贸”办学特色,制定了“硬件够用、技术先进、应用领先”的工作方针,确立了“人才培养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为重点,坚持为教师、为学生、为企业“三个服务”的宗旨,初步建成了通州、涿州、东四三个子网组成的校园网,建立了8个二级系部网站和8个二级专题网站,拥有51套教学软件,开设了20门网络课程。王院长还重点从“财贸资源库建设、财贸素养教育数字化建设、能财会商职业能力训练数字化建设、教育管理软件系统建设、双向互动式视听教学系统建设、校园整体信息化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对建设目标进行了说明,通过三年建设,学院将建成信息化培养财贸人才的示范,信息化教育管理的示范和信息化服务首都经济的示范。

  市教委领导、专家组成员在听取汇报后,对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给予了肯定,并就有关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提问,对校园整体信息化环境和氛围、应用系统及数字资源建设成果以及体现学院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与有关人员进行了深入沟通。

会后,市教委领导、专家组成员在学院领导陪同下,对学院中心机房、财贸实训大楼等进行了现场考察。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jczy.edu.cn/web/xw/0912/09122402.html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农经学子桃李满天下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毕业生回访纪实  20091119日,由学院纪委书记乔贵斌带队,招生就业办三位主任及专职就业人员组成的就业工作学习、交流、回访调研组,先后到宁波、上海、南京、常州、北京等地进行就业学习与毕业生回访,历时两周,于123日返回学院。

调研组分为两组,纪委乔书记和招生就业办左颖主任各带一组。两组分别回访了工作在浙江瑞安中意灵芝斋任经理的辛艳成同学;工作在宁波捷航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任报关员的杨宏伟同学;工作在上海佳吉物流宁波办事处任经理的王文瑞同学;工作在上海24K国际连锁酒店新会店任店长的刘玲玲同学;工作在上海申丝物流任人事主管的曹海翠同学;工作在上海佳吉物流任劳资主管的孙玲、庄严同学;工作在昆山南亚电子任车间主任的惠安邦同学;工作在上海佳吉物流任常州办事处经理的孟令奎同学;自己创办苏州领航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并任经理的范永伟同学等。毕业生见到母校的老师,感到分外高兴与自豪。他们没有想到千里之遥的学院老师来看他们。看到这些远离家乡又都个个令人骄傲的农经学子,回访老师真的备受感动,农经学子真是桃李满天下!每组回访老师都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学子们非常感谢母校对他们的培养,没有母校栽培就没有他们的成长!话语中不停地流露出他们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和拳拳之情!在谈到如何获取成功时,学子们都有共同的感受:“坚持就是胜利!”学子们也通过我们这些回访老师把这句话带给未走出校门或即将走出校门的学弟学妹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认真、踏踏实实的态度,并持之以行,坚持才能胜利,坚持才能成功!

两个调研组共同来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学习。重点学习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经验与实例,学习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二级管理机制与强有力的考评奖惩制度。通过学习为下一步推进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就业工作评估更加科学化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回访调研,学院与上海申丝企业发展公司、上海佳吉物流、宁波鄞州区人事局、上海蓝宫大饭店达成合作意向,确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合作。此举拓展了我院毕业生就业基地与就业市场开拓,为学院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宽领域就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nyjj.net.cn/2009/main/dongtai.php?id=729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周建松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从2006年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计划,项目建设分三批立项,用三年建设周期,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现在第一批28所院校三年建设期限届满,教育部、财政部已对建设情况给出验收结论。在示范高职建设过程中,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建设院校而言,共同的命题是:示范什么?怎样做示范?怎样长久做示范?政府部门期望示范建设院校解答好这个问题,其他院校期盼示范建设院校彰显好这一命题,示范建设院校也会努力解答好这一问题。从命题的本源、本质上讲,这就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的责任要求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联袂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示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其标志性数量指标为: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60万以上在校生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200万人次:重点建设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建成40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每个专业带动区域和行业内3个以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的提高: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示范院校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与区域内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口交流,促进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根据这些目标任务,《意见》对示范院校建设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提高示范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即在教学基础设施、教学实训条件,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吸纳整合社会资源办学,加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等;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即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谋求实效;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选择围绕500个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并据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辐射带领专业群服务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即围绕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开发与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内师资培训等方面增强能力和本领;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特别是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既体现规范要求,也有利于自主学习,更能起到辐射推广的作用。

现在回顾起来,教育部、财政部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和责任要求是明确清晰的,概言之,就是要做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关键是如何科学理解,正确把握,有效实践。

二、三年来的建设成效为履行责任奠定了基础

如果从2006年下半年启动算起,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已实施了三年,三批建设单位(100)已经立项,第一批28所建设立项单位已建设期满,第二批42所建设立项单位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第三批30所建设单位各项工作已经充分展开。可喜的是,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引领下,许多省()都实施了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对更好地贯彻中央引导、地方为主、行业(企业)参与的原则,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三年  的实践表明:

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重视和关注,而且引起劳动、人事、经济和行业主管部门广泛重视,甚至纳入到部长、省委书记、省长、市长工作的重要目标,经费投入大大增加,生均拨款形成机制、  无论对高职院校的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改善,还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都是有积极和促进意义的,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自身建设取得突破性成绩。从第六届成果奖评审和精品课程、重点教材建设、学生技能大赛、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入选情况看,示范建设与不建设大不一样,应该说实现了优中更优的目标,各示范建设单位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招生市场的欢迎程度和录取考分均有较高幅度提高,这是示范建设院校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基础。

东西合作和互动发展形成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按照建设要求和条件,各示范建设单位都按照专业对口和文化衔接的思路,结对38所对口学校,在师资培训、资源共享、教师(干部)挂职锻炼等方面大范围展开,面向省外和西部招生增加,院校交流联系频繁,这为示范建设单位发挥作用打开了广泛通道。

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各示范建设单位广泛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切实改革“本科压缩型饼干”式的教学模式,系统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重视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形成了以专业为单位的开放合作办学平台,大大增强了重点建设专业的实力,彰显了重点建设专业的高职特色,这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奠定了根本基础。

资源库建设开始起步并已有一定成效。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办公室和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的规划指导,各示范建设学校的积极参与下,已启动了315个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涵盖了数控、模具、电子、会计、金融、物流、化工、计算机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经过努力探索,15个专业资源库建设已初成框架。若干专业已经建设成型,这是发挥示范作用的关键和重点所在。

教师和管理干部培养培训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示范建设办公室精心设计,广泛联系,强化协调,利用国内外多个平台和渠道,实施了院校长出国培训研修计划、国内交流研讨计划、全国范围内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训计划,广泛推动各院间的合作与交流,利用财政资金支持教师走出去,鼓励院校请进来,不仅使队伍水平得到提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而且大大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提高,这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和队伍保障。

三、责任与使命:做长久的示范

早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之际,既“需要使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走在前头”,又要“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局面”的目的就十分明确。三年建设期间的任务完成后,要继续发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作用,履行好示范院校的责任,必须重视并处理好如下儿方面问题。

正确处理重点建设和服务引领的关系。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中央财政引导、地方财政配套、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主观努力,形成更多的财政和建设资金用于办学条件和教学内涵建设,使办学设施更加完善,师资实力更加强大,资源整合能力更加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更为明显,这是必然的。客观地说,重点建设也是服务引领的基础,如果没有重点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就难以有服务引导的条件和本领。但是,如果示范校仅仅把工作兴奋点放在重点建设上,即使结果做得最好,也只能是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必须按照“边建设边探索,边建设边引领”的原则,做好这项工作。

正确处理建设结果和持续建设的关系。示范建设作为国家项目,总有建设周期,周期再长,过程再复杂,也要验收结束,要有一个验收标志,即静态结果。这一静态结果当然是验收的依据,他人学习的参照。然而,示范建设高职院校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在重视静态的同时,更重视动态,在重视今天的同时,更重视明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示范建设学校必须重视“公示成果的持续更新”问题。如果说公示建设成果是做示范,那么公示成果的持续更新更在探索示范建设的长效机制,实际上,长效机制和做永远的示范,才是示范建设的本质。

正确处理示范成果的与时俱进问题。站在今天的时点上,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示范建设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开放办学,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全面兴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何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大趋势,调整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更新更优的人才培养办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调整、充实和提高,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示范建设要的是开放办学的理念,校企合作的文化,工学结合的机制,社会服务的平台,辐射引领的通道。

切实加强专业资源库及其开放平台建设。专业教学交流库及其对应的自主学习平台、精品课程、重点教材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主要渠道。教师培训固然重要,但毕竟时间有限,干部挂职锻炼形式虽好,但毕竟机会不多,教师干部互访方法可行,但时空条件限制很多,只有真正在重点课程,重点教材基础上建设成专业教学交流库,并形成自主学习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是持续更新、科学维护,不存在所谓知识产权障碍的,才是有意义的。正因为这样,在后示范建设阶段,参与和建设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该是各示范校的义务,必须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把最新最优的产品贡献出来。

切实加强全国高职界的联络、联合和沟通。经过三年示范建设,不仅调动和唤起了政府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热情,增加了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而且也增强了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人员的信心,尤其是构建起了全国各高职院校之间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桥梁,这是发挥示范高职示范作用的重要平台。因此,一个以示范建设院校为举办主体,众多高职院校参与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网络建设,也是今后一个阶段各示范建设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示范建设单位有责任发起组织,有义务提供服务,有责任举办培训,有义务优惠提示,开放不封闭,畅通不保守,服务不谋利,应该成为共识。

切实加强示范建设单位自身建设,始终站在改革发展前沿。做为各示范高职建设单位,工程时间有限,建设周期一定会告一段落,但必须坚持按照做永远的示范的要求,树立兵不厌战的思想,继续保持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锐于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牢固树立奋发向上的斗志,切实重视内涵建设。具体地说: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模范。二是要努力做以服务为宗旨的模范。切实提高服务市场、服务行业、服务区域、服务同行、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本领,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谋发展、以服务求提高。三是要努力做以就业为导向的模范。就业乃民生之本,也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本,更是示范院校示范之本。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调动学生创业热情,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应该始终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心。四是要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继续探索校企合作之道路,构建工学结合之机制,研究关注职业和岗位变化,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要素,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更新更好的路子。五是要做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示范。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特点,具有自身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模式,并凝炼形成具有丰富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努力使高职教育以“低考分,低投入,低学历”谋求“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把开放合作、崇德尚能融入血液,形成机制。六是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践行比美国社区学院和日本短期大学培养目标更清楚,比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TAFE更适应知识发展的要求,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办学层次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走出新路。

《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2


 

紧扣地方经济脉搏   做强高等职业教育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杜世禄

 


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密切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创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1%,高职教育在校生达到860万,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总数的46%,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现阶段,从规模来看,我国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国,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高,进一步做强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国务院决定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以中央财政对高职教育前所未有的专项经费投入为动力,高职教育进入了强化政策导向、强化高职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历史阶段、示范建设3年来,辐射效应显现,推动了面上近1200所高职院校的改革,迈出了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坚实步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办于1994年,是在整合百年金华师范、九秩金华卫校、八十金华农校等6所国家和省部级重点中专基础上于1998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学校现有78个专业,在校生2万余人,规模居省内第一。在学校逐渐变大变强的过程中,面临如何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推进工学结合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一、依据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学校专业结构

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其核心是专业建设。高职院校明确改革思路、强化内涵建设首先应秉承开门办学理念,优化专业结构,找准专业定位,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以校企合作为核心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面对动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的价值追求,高职院校只有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主动走出校门,以校企双赢为出发点,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才能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实现与企业的全面互动与融通。实践中要着眼于两个系统考虑:一是系统考虑校内、校外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校内外基地互补;二是系统考虑校内外基地与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等协调发展,以基地建设为校企联姻的基础,以招生作为校企互动的起点,以教学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以科研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手段,以就业作为校企双赢的成果,推动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一体化发展。由此,一方面将企业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引进校内基地:另一方面在企业建立起校外基地,依托这两种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解决工学结合中实践教学的矛盾,全面体现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企业的开放办学理念。

2.做实需求调研,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构建专业结构体系。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必须依据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在投入和发展上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充分调查、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地方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相关性。以对应支柱、核心产业的专业为龙头专业或特色专业,通过交流、联建、帮扶等多种方式形成龙头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格局,以产业链或岗位群为纽带推进专业集群,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数量适中、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从而为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服务。“增、调、稳、退”相结合是建立专业设置良性机制的必要手段。“增”是指要及时增设或重点支持处于上升发展周期的朝阳产业、国家或地方重点扶持产业所对应的专业。学校针对区域内小商品外贸发展迅猛、中东地区外商常年云集的情况,及时增设了阿拉伯语专业。“调”是指面对地方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及时调整原有专业的培养方向。学校适应金华占全国市场1/4的电动工具产业升级的需求,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逐步调整为电动工具方向,为金华的电动工具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稳”是指对产业之间通用性较强、保持良好就业状态的专业,如学校的医学、师范、管理服务类专业稳定其规模。“退”是指对处于产业发展的衰退期、技术上没有升级换代可能性的专业要压缩规模,乃至退出。当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紧跟产业需求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要预测产业发展趋势。学校根据区域会展经济、传媒产业蓬勃发展的情况,在学校较早设置了传媒策划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适应了区域传媒产业和会展经济发展的需求。

3.找准专业定位,以企业岗位要求为依据设计专业培养方案。高职专业应以职业性和服务社会作为专业定位的主导价值取向,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此,高职院校要依托由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找准专业定位,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主线系统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多年来,学校注重抓好5个关键环节:一是从社会、企业、毕业生、兄弟院校调研入手,明确专业对应的企业与岗位,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从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明确毕业生知识、能力、职业素质要求,明确专业核心能力,以此形成专业培养规格;三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理清课程间的关系与课时比例,确定核心课程并为核心能力提供支撑,着眼于系统培养的要求设计基础课系统和层次清晰的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四是根据专业对应的产业特点,构建专业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如何培养人;五是制订科学的评价方案,全面评价学生学业,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二、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为此,应将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通过与优势骨干企业的深度融合,将企业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等资源引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系统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框架,优化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加强实践教学不仅是要增加校内外的实训、实习环节,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角度系统设计校内外实践项目,进而优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系统,使学生能够通过校内外的工学结合,经历一个完整的能力培养周期,提高面对职场的竞争力。基于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系统要求和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形成规律,学校依托行业企业总结提炼出了“四种类型、四个层次”的专业实践教学框架,将学校现有专业划分为工程技术、设计制作、管理服务和公共教育四大类,分别按四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工程技术类分为仿真实训、跟班作业、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各专业按照体系框架细化实训实习的项目、课时、教学场所、考核要求等,使校内外的实践过程有机衔接,并在实施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2.开展“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校内外基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条件。从有效实施工学结合这一原则出发,校内基地应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不仅能开展生产性实训,而且可以承担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即“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则应具备稳定的教学车间、先进的设备和产品、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并承担一定课时的课程教学,即“校外基地教学化”。校内基地生产化建设,可以通过改造原有基地、政府资源配置、引企入校或组建“工作室”、“专业性公司”等途径,引进企业标准、规范、环境等要素,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则可借助于紧密型基地提升、科技合作搭台、对接企业需求、课程建设为载体等方式,在合作中逐步将企业项目、案例引入课程,将教学、课程等要素引入企业,进而在校外基地开辟教学场所,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

3.推进职业指导下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创新个性化教学模式。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为了能在校内开展生产性实训、在校外开展课程教学,高职院校必须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及骨干企业,遵循职业指导下的课程开发路径,对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造。学校由企业专家参与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依据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灵活设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等教学资源。学校的各个专业将区域行业企业特征和专业自身优势、课程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对接,以课程实施过程的系统组织与管理为重点进行探索实践。如化工制药类专业结合化工企业特有的生产规律,实施突出学生实习柔性安排的“滚动式”教学模式,既满足了企业岗位安排的要求,又解决了实践性课程实施难的问题。

4.实施专兼一体化管理的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双师”结构。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做强高职教育  的根本保障。职业课程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双师”结构。学校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养方  法,完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校对新教师采取教学能力培训和下企业锻炼的培养方式,对中级职称教师定期“回炉培训”,对高级职称教师则采取担任“访问工程师”的方式,使专任教师在广泛参与企业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从校外基地和区域骨干企业选聘行业专家、技术与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各层次人员,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后充实到兼职  教师队伍中,使专兼教师共同进入项目部、工作室或课程组,形成校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

5.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要素的结合。社会服务既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  高职专业融入地方经济、提升自身内涵的需要。学院通过搭建应用型研究所、专业性公司,与企业进行“人员对接、项目对  接”,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项目;依托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搭建的技术交流网站、行业协会和专业学会等技术  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行业技术交流,提供技术咨询;建立技能鉴定中心和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岗位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支农和服务社区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工作。通过以上平台的运作,专业教师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服务中,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要素的结合。

三、依靠管理制度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依靠制度创新,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与培养模式相一致的教学管理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示范性建设院校要做管理的示范。高职院校的管理要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体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切实保障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将企业资源引入教育,使学校成为校企双赢的管理平台。为此,首先要构建政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体系。在决策层面,学校要在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领导的同时,自身要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规划与发展决策机构:在执行层面,教学、基地、人事等管理部门要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在操作层面,院系、专业和基地要共同拟定教学实施方案,引进相关企业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设计。其次是完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基层组织架构,实现专业与实训基地、基层组织与行业企业在管理机制上的融合,探索适应基地、教学、服务相融合的基层组织架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

2.实施基于过程控制的目标责任制考核。通过考核加强过程控制,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目标责任制考核这一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应侧重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目标与教师考核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校各层面的积极性。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目标考核体系的关键在于考核目标的合理设置和考核方式的科学运用。由于专业建设一般都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为此,可以采用年度实绩考核的方式,按新专业、重点专业、示范专业等不同层次,从构成专业建设任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社会服务与辐射等五个方面设置年度考核目标。

3.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做强高职教育的最终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最终依据的是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乃至社会的评价。在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基地建设标准等各类教学评价项目中,应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要素,设置行业企业监测指标和独立的社会评价分值,明确社会评价的地位和形式,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修正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学校在就业招聘过程中,举办“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现场签约”三结合的现场招聘会,让企业和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体现学生能力的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等环节,双方觉得满意即可就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进行现场签约。这种做法使广大教师感到培养的人才得到企业认可是最大的满足,使学生明白企业需求才是自己最大的追求,就业质量回归到了测定育人质量的高低,以社会评价作为最终评定,这无疑对教师、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1期)


 

高职教育:改革浪潮中的魄力之船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职业教育走笔

中国青年报记者   肖鑫鑫

 


200910月底,古都咸阳已有一丝寒意,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洽谈会的现场却气氛热烈。来自陕西、广东、上海、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百余家用人单位前来参加招聘,20103000多名毕业生争先恐后呈递简历,谋求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该院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7%以上,与6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寒流并没有影响这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学校。

按需办学,与企业共赢

“到今年11月中旬,我们已有56%2010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热门专业的学生已所剩无几。毕业生抢手的现象不只今年才有,多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连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在今年4月召开的陕西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陕工职院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做了典型发言。”分管就业工作的王天副书记言语间流露出一种自豪与欣慰。“学生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发展有潜力,这是历年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普遍赞誉。”

“毕业生高建宁2008年在他任职的航空六一八所技能比赛中获数控车床第一名;马阳阳在中国航天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任职时期,圆满完成航天六院各重点军品型号项目试验任务;薛杰现被任命为锐捷网络客户支援部西北区域经理,负责西北5省的客户技术支持工作;侯宏兴在庆安集团有限公司连年被评为优秀职工,现任组织部主任……”数控工程系学工办主任卢文澈拿出毕业生成绩跟踪调查表时介绍,“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几年后很快成为公司骨干或者管理人员。”

高职生何以成为许多企业的新宠儿,用人单位又为何对陕工职院毕业生赞扬不断,谈及这些,邓志辉院长笑了笑,“适销对路,这四个字就足够了。”

“没有固定办学模式?”

“高职办学就是摸着石头过河!”112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视频会议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而职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高职院校更不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尚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一定要盯住市场需求,着眼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就业。”

“没有固定的办学模式却能连续多年就业率达到97%以上,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人,没有模式怎么在1209所高职院校的竞争中发展?”

“我们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拘于模式,与企业共赢。”

邓院长特地翻开了“陕工职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他说,“近年来,我院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需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新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以装备制造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探索还需进一步深入。”

的确,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陕工职院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今年3月,由陕工职院牵头联合30家研究所、职业院校、骨干企业,组建了“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并依托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全面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衍生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学模式。

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生告诉笔者,“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们亲临陕工职院看望学院教师,感谢他们为我们公司培养出优秀员工,我们特设立了70万元的奖学金,并且决定在今年扩大对陕工职院毕业生的录用比例,特别是该校订单培养模式的引进,更促进了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我们行业急需的人才。”

自己创办“西安汉科电子有限公司”的2003届毕业生杨怀科如今已身价过百万。“陕工职院三年的专业学习,对我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顶岗实习阶段我下车间学到了实用的技能,实习回校后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目的和方向更加明确,并爱上电子技术,以后我在学习中就常思考怎么能创新,第二次实习时我慢慢就把创新思想融入到我的产品设计中了……”杨怀科的一席话让笔者感到他的充实和喜悦,“目前我们在陕西、江西、云南、湖南、内蒙古等地的大中城市已售出自己的公交车电子产品近万套,咸阳新开通的20路、21路、15路等公交车后门监视器都是我公司的产品。”访谈结束后,杨怀科总经理又主动打来电话,再次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国内职业教育专家马树超说过,分段式顶岗实习模式是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赵居礼副院长说起办学经验时,强调了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危机以来,许多企业阶段性、突击性生产任务增多,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探索出一条‘分段轮换、交替穿插、半工半读’的柔性化顶岗实习模式,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要集中或分段安排实习时间,比如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六个班分成两组,每三个月轮换一次,以‘两批四轮’的形式安排顶岗实习,解决了企业用工长期性和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性的矛盾。同时,我们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组建‘特色班’,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学生一脚跨入校门,就等于另一脚跨进企业。目前,我院已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福建信通建设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签订了订单班培养协议。一方面让行业企业为学院办学把脉献策,参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赴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了产教互动、校企双赢。”

扑面而来的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春风,邓志辉院长在工作报告中这样写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和职业岗位的‘紧缺口’上,让更多的具备高中文化基础的适龄青年成为掌握较强专业技能、能够独立解决生产过程和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努力培养和造就新时期中国工业具有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这是陕工职院坚定的目标和崇高的使命。” 

文艺养心,以美育塑巧匠

“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美育与智育相融并进”已成为陕工职院办学理念之一。敏捷的思维、娴熟的技能与学院常年来的真、善、美的育人文化分不开。2009年陕工职院学生作品获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意类金奖三项、银奖三项、铜奖四项,今年2月又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健康、浓厚的文化培养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持久的导向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学院先后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陕西省大学生德州仪器TI杯模拟及混合电路应用设计竞赛、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竞赛、陕西省烽火华星杯模具钳工车工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比赛中获奖达31项之多。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能够把文化活动搞得这么好,就是注重文化化人,文艺养心的作用,在校大学生能有这样的创造力,是非常了不起的,令人惊喜。”这是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陈彦在观看陕西省首届大学生戏剧节演出时对该院参演节目的评价。

对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冠宁和李海平两位老师来说,1031日是个让他们心里暖暖的日子,他们所率领的两个参赛队伍的项目“旅游文化工艺品电子商务之路”和“农产品C2B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从120多个决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双双获得西北赛区电子商务挑战赛一等奖,而且作为西北赛区唯一一所获奖高职院校,将与西安交通大学一同代表西北地区参加全国首届“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带队老师李海平激动地拿起电话给学校与家人报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汇报,这是陕工职院给予每一位怀揣梦想到这里学习的莘莘学子的回答。

华为公司、宁夏小巨人等用人单位纷纷反映,陕工职院的毕业生不但技术好,而且有文化,懂生活,审美情趣高,培养潜力大。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傅水根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五位同学来这里工作,适应能力比较强,而且素质也很高。”

作为一所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陕工职院坚持把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素质、文化素养的锻炼贯穿于学院教育的全过程,专门开设了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紧密联系的美育课程。80余个“学生社团”、“美育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企业文化长廊”、“企业专家进课堂”、“校友大讲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一次又一次倾诉着这所学校“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这一办学思想。

“以前对美的定义就是美丽的人、漂亮的衣服,可上了美育与音乐鉴赏课后我才知道我对美的认识是多么狭隘,我重新认识了美,美的形态、美的设计、美的人格,美的心灵才是深层次的美。”物流系的宋丹边说边向笔者展示她设计的淘宝店铺。

该院党委书记李景兰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学生亲自教授美育课,她说“我们的高职教育不仅在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更着力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这也充分体现出这所职业院校的领导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而坚守的育人职责和深刻的教育理念。 

双师合力,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院秉承“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的优良传统,建立了由教学名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教师资源库,一方面聘请装备制造业领军人物为“银领教授”,发挥其把握行业方向和熟悉岗位能力需求的优势,一方面将校内专业带头人培养为“白领技师”,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股双师合力的教学团队必将把实践教学融入进教育的全过程,必将为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注入新的血液。

“要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围绕‘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的建设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邓志辉院长工作薄上记录的一段话,着实让人再次体会到这所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一种看似平凡又不平凡的要求。以机械工程系为例,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与较强的实训教学能力,更要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实践能力,熟悉机床的维修和改造,甚至还要有一定的机械产品开发与工装工艺设计能力。

“工作时间长了,要时时充充电,要能够跟上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条流动的小溪。”这是全国优秀教师张普礼在学院青年教师培训班上的一段发言,获此殊荣的他依然那样淡泊宁静。校企联姻的学习和体验,让这些教师们创新了思维,转变了观念,使他们在办学中多了一些理性和实在,少了许多虚夸和浮躁……王津教授主持、参加了6项教育部和机械行业的教研与科研项目,吴勤保教授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老师们坚实的人生足迹是对这所高职院校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的最好说明。

获得“教坛新秀”荣誉的杜晓岚教师在获奖感言中写到“陕工职院的老师都有一个长项,就是不仅授课效果好,还熟悉企业文化、对工艺技术流程了如指掌,善于把经验系统归纳并升华到理论高度,便于推广和指导我们年轻教师,例如省级劳动模范、省级教学名师电气工程系主任卢庆林教授总结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法’、‘情境设置,任务引领,真实载体,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模式,使人耳目一新。”

2007届毕业生牛银迪被录用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金工教研室工作,当别人问及他一名高职学生缘何能在中国最好的大学里工作时,他说“我今天的小小成绩要得益于母校双师结构的培养机制,学院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我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不仅使我们学到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让我们掌握了实用的职业技能。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缩短了我的上岗磨合期。”

教师杜晓岚、学生牛银迪之所以对老师们充满感激,对陕工职院充满感谢,原因道不尽、说不完。但有一点,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所有着59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学校没有让他们失望,因为这里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做了最负责任的铺垫。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这是王兆奇教授的人生信条,相信陕工职院每位老师都用行动默默诠释着这句话,他们都对学生培养工作充满了爱和殷殷期望,对祖国的职业教育爱得深沉、爱的执着!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类型,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特色也逐步凸显,作为近几年教育改革的排头兵,高职教育正迎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实践之魂,我们要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实践热情,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型,让这支承载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魄力’之船奋然前行!”展望未来,院长邓志辉踌躇满志。他向我们展示了陕工职院一如既往的自信,一如既往的“明德、笃学、精艺、强身”。

20091221日《中国青年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正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

 


我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正式诞生。近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度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教高[2009]13号”文),包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部通过验收,成为我国高职首批国家示范校。这是我校继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之后,收获的又一个沉甸甸的荣誉,也是学校16年办学历史上又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学校示范校建设成绩喜人

200611月,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我校在当年顺利成为首批28所示范建设院校之一,获得的重点建设示范专业最多。在三年的建设期中,我校示范建设项目预算总投入226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5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6612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520万元。根据建设任务书,开展了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建设、对口支援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体制综合改革与建设。

三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全面展开项目建设,并如期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多数指标超过预定目标,最高达成度198%。示范校建设期内,学校新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校级精品课程166门,编写和出版教材161部;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235门,带动专业群建设课程226门,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15个,引进、开发国际课程及证书认证标准6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强化,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总数达到1395人,引进、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66人;建成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培养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引进高层次专家团队2个,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8人,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14人。学校新增校内实训基地9个,新增校内实训室70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增加22961万元,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2.8%,新增校外实习基地691个。新增合作企业1384个,合作企业投入的设备价值新增3342万元。学校建成了一个有行业企业参与、具有一定原创性、信息海量存储容量、使用方便快捷的大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远程视频共享教学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总量超过8.7TB。学校新增对口支援高职院校20所,新增对口支援中职院校33所;年均培训培养教师总数1983人,联合培养学生1603人。新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2个,新增职业技能鉴定工种42个,技能培训鉴定与认证达到69853人次/年,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经费达到4316万元。学校形成了一批高职教育教学成果,出版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等5部理论专著,发表了1200多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各专业创新探索了个性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富有个性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的办学理念。学校实现了跨省市招生,实行了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录取、生均预算内拨款政策得到优化调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三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整个示范校建设参与面广,成果丰硕,影响广泛。

示范校建设顺利通过两级验收

今年923日,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首先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的省级验收。其后,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国家验收中,我校成绩也名列前茅,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

教育部、财政部在验收结论中指出,28所立项建设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方案修订、课程开发、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实现了预期目标,地方政府和院校举办方能够很好落实所承诺的各项政策措施,学校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社会认可度普遍较高。

国家验收专家组在反馈我校的验收意见中认为,深职院在三年建设过程中,能够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有关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完成了示范校建设各项预期目标。学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声誉得到了明显提升。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完成了目标,效果明显。专家组希望我校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的完成,是我校发展历史中的一件大事,为最终实现学校未来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szpt.edu.cn/xwzx/xyyw/3246.shtml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

与全国高职分享发展、改革、管理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曲广宁

 


编者按:这篇文章对我院及时总结示范校建设发展、改革、管理经验,并发挥这些经验的“示范作用”, 带动、引领和辐射全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对口支援全国部分职业院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始终被同行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

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目的是在全国1000余所高职院校中,重点支持100所高职院校,使这些高职院校成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最终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从“百花盛开”到“千花绽放”。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高职教育实训设备的开发,到高职教育公共课教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都作出了许多可贵的努力和探索。而在同行看来,最难能可贵的是,深职院办学16年来诸多发展的经验、改革的经验、管理的经验,通过精品课程、教材开发、实训设备、对口支援、校级交流、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传递到了其他高职院校中去,真正彰显了作为高职名校的“示范作用”。在正式获得“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称号后,深职院希望这种“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引领和辐射全国的高职教育发展。

不仅输出人才,还输出教学方式

“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为基础”,在教学环节中引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深职院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创新。根据这一原则,深职院不仅探索出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工场”教学模式,培养出职业素质优秀的学生输送给企业,而且开发出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从而成为其他职业院校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工具和范本。

在探索“把企业生产线的标准和流程带入教学”的“教学工场”教学模式中,深职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引入飞利浦旗下公司生产流程,建立了与实际生产线一致的教学环境,不仅让学生学到实践技能,而且还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为公司培训技术人员42人,为社会培训20余人,还培训了高职高专教师31人。

而深职院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则自主研发了楼宇自控、网络与综合布线、PLC控制等7类实训设备产品。一方面,学生通过这些设备在校内直接参与产业化生产,学到了技术;另一方面,这个系列的产品还分别中标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训及实验设备”招标项目和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实训管理服务中心“楼宇智能化实训设备”招标项目,成为这些高职院校和培训单位的教学工具。“我们通过高精尖教具的研发,在校内带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校外带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校长刘洪一说。

职业英语改革引发全国仿效

成功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深职院,在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方面也不遗余力。“譬如,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不成功,学生学无所用,我们就思索怎样进行针对职业岗位的英语教学改革”,校长刘洪一说。在职业英语改革中,深职院不再一味地强调应试,强调语法等,而是把职业英语、职场英语、行业英语、交际英语等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提高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也不再是“两张皮”了。“这样的英语教学对我们才有用。进口设备的说明书可以看懂了,专业学习更轻松了。”机电学院制冷专业大三学生小秦说。“我们的外语教学改革推行了两年多,效果是很显著的。现在,我们外语学院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全国高校的同行,他们希望引入我们的外语改革。甚至清华、哈工大的老师也主动地联系我们,要加入到我们的外语改革当中来。”外语学院院长徐小贞教授这样告诉记者。现在,该学院编写的系列英语课程教材已经在国内很多所高职院校使用。

“很多高校的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刘洪一认为。因此,深职院多年来一直注重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并逐步形成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领先全国高职的精品课程体系。在三年的示范校建设期间,深职院共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校级精品课程166门、网络课程260门,达成度都超过150%,大大超过建设任务书的指标要求。目前,深职院共有国家精品课程49门,这一数量不仅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遥遥领先,在广东所有高校中也名列第一。

“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还是精品课程的建设,或者职业英语的改革,我们都是在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尽一份心力。这是示范校的任务,是示范校的使命。”刘洪一表示。

对口支援全国近两百所职业院校

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任务书中,明确包括了对口支援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要求各建设院校帮助对口支援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国开展师资培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

无疑,在对口支援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深职院又一次走在了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示范校建设期间,深职院对口援助辐射面最广,包括10个省、自治区;对口支援院校最多,其中高职院校20(总数达到26),中职院校33(总数达到168)。对口援助数量最高时约占全国首批示范校援助总量的1/2

此外,深职院对外培训培养兄弟院校教师年平均达1983人,为对口支援院校联合培养学生总数年均达1603人。为社会提供服务,新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2个,新增职业技能鉴定工种42个;三年中,技能培训鉴定与认证达到69853人次/年。深职院正通过对口支援和对外培训毫不吝啬的向外输送自己的改革经验、发展经验和管理经验。

“示范校建设的结果有验收,但是示范校的内涵和宗旨是没有止境的,深职院始终会把示范校的责任、宗旨贯彻到学校的发展当中去”,校长刘洪一的话掷地有声。

20091218日《南方日报》)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以内涵建设扮靓科学发展的示范点

刘永亮

 


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也是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重点。前不久,教育部领导在考察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时,对学院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以明确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农业类高职院校如何发挥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给予了很高评价,盛赞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走在了前头。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服务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省属高职院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建设院校之一。今年又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连续6年被省教育厅、人事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陕西省首批获得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1999年,在国务院启动实施杨凌科教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由三所国家重点中专合并组建而成。根植于国家仅有的农业示范区,学院坚持科学定位,质量立校,服务社会,打造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求发展,取得了办学事业的跨越发展。

10年来的艰苦努力,印证了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学院的占地面积由1461亩扩大到1600亩;校舍建筑面积由16.9万平方米扩大到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由4261万增长到2.43亿元;教学仪器总值由1560万增加到8330万元;馆藏图书由43万册增长到67万册;高职专业由合校时的6个发展到54个;教授增加了33名,副教授增加到127名;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由8名增加到110名;校企合作企业由38个增加到670个;科研项目由8项增加到240项,在研经费由32万元增加到667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地厅级16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教师先后公开发表论文1603篇,其中核心期刊705篇。主、参编正式出版教材479种。第一志愿报考率由10年前的34%提高到2008年的247.8%。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2万名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量的增加促进了质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等理念已经初步形成,切合学院特色、适合社会需求、校企双方合作完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构建成型,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信心与日倍增。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搭建工学结合开放平台

2007年,学院在实施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中,面对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客观问题,理思路、找根源、定对策。整合社会和学校两种资源,为我所用,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具体设想是以现有的校企合作为基础,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用3-5年左右时间,建成融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的联谊会。使全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以量的要求促进质的提升。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96个县(局)、670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35个县、341个企业签订了紧密合作协议,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121个。

该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三大成效。一是构建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即整合学院现有的专业资源,按资源优势、社会竞争力、对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因素将其划分为重点专业、发展专业、培育专业三级专业体系;整合社会企业资源,按与学校合作的密切程度将其划分为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两个体系内部层递构架,两个体系之间互为基础,相互对应,支撑扶持学院专业改革与发展,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示范院校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如水利工程系与中水十五局构建的就业基地型模式。十五局通过参与该系专业与课程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3年录用该系毕业生150多名;生物制药系与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构建的顶岗实习型合作模式。植保05020班陈文静同学,在2007年到20086个月的顶岗实习期间,为企业销售农药140多万元,毕业时被优先录用,并晋升为高级营销主管。

三是形成了具有学院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即“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做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合作良性机制,走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鲜活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讲,就是以专业为桥梁,寻求联系企业;由各个系部具体操作实施合作项目与内容;考虑涉农专业面对农户的松散性与差异性,由县级或乡级政府协调组织,以双方在科技服务、技术攻关、员工(农民)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前提,广泛开展协作,最终实现四方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使双向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质量是高职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学院在办学实践中,除加强了硬件条件建设之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抓软件建设。

首先是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存在着与自己抗争、与客观社会环境抗争、与原有的知识体系抗争的问题。学院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定期编印《高职教育研究简报》,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开展“高职教育论坛”,有计划组织教职工参加培训学习,通过设立校内高职研究课题,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等办法力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

其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学院各专业注重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顶层设计模式,依据专业特色,创新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中,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验、实训、实习、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简单操作——复杂操作——综合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确保专业能力的递进式提高,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学生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园艺技术专业在传统的2.5+0.5(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一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发现该模式生产性实习比例偏低,工学结合深度不够,实践训练不成体系,多数毕业生上岗后适应期较长。于是,该专业与陕西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华圣果业集团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合作,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建立了工学紧密结合的“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循环实训,阶梯上升”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进校第12学期主要完成基本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建构必需的理论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条件;第34学期开始专业技术课教育,期间根据园艺植物生产季节,分阶段按技术模块进入校企合作教学基地、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完成各专业的实训,并把相关理论课搬到实践场所进行,以实训基地为开放式课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第4学期暑期开始,组织学生到企业综合实习基地进行810周综合实习,打破课程界限,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第5学期主要安排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第6学期全程顶岗实习,进入生产环节,转换角色,锻炼提高职业能力。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始终是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工程,近年来,学院以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坚持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同时,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协调基础知识培养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先后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41门,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有力促进了全院整体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第四,建立开放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一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从合作企业选聘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2007-2008年度,共从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75名,承担教学任务12860学时。二是采取“送出去、送下去”的办法,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送出去”就是把专业老师送到国外或国内有某项专长的学校去学习。仅2008年,学院就选送8名教师赴德国培训,选送了38名教师赴宁波、深圳培训,选送了40名教师赴香港理工大学学习课程设计,累计师资培训投资140多万元。“送下去”就是利用暑假、寒假时间把老师送到合作企业,送到生产建设一线去实践锻炼。20072008两年暑假,全院下企业锻炼的教师达到610多人次,累计15300天,涉及合作企业320多家。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院已经从制度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内教师培养、培训、基层锻炼和校外兼职教师聘任、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与机制,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社会服务工程: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是各高职院校的共同杰作,而校县合作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优良传统,也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大亮点,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在长达20余年的实践摸索中,学院总结提炼出了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五种模式,即: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企业带动型。已成为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推广模式。

彬县基地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的典范,也是渭北旱塬农业综合开发及科教兴农的样板。学院最早于1984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的国家级贫困县——彬县小章镇建立了农业科学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抓点带面,辐射全县,服务渭北地区,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农业开发、科技开发、智力开发三结合。彬县政府专门建立了“专家大院”,学院常年不间断选派专业教师在基地蹲点,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先后将“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旱地烤烟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等49个旱地农业研究和推广项目集中在该基地实施。近年来,学院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持续、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开发、改造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使农科教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突破,在陕西被誉为“小章经验”。据统计,彬县产学研基地所在地小章镇农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4411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8480万元;粮食总产由2001年的8846吨增加到2008年的894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674元增加到2008年的2760元。该基地先后承担省部级农业研究课题49项,获省级成果奖励3次,部级奖励2次。先后有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名教师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小章镇曾被评为“全国科技兴村示范乡镇”,学院也被评为“全国科教兴村先进集体”。2003年,彬县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按省级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

陕南秦巴山区凤县基地创立了秦巴山区林特产业综合开发的示范模式。一是“河谷粮油,丘陵果药,浅山牧菌,深山林木”的林业产业开发模式;二是“林科教结合,政技物结合,产供销结合,贸工农结合”的技术推广组织模式。

关中平原杨凌产学研基地印证了职教服务地方经济的巨大潜力。学院从2001年起,选派40多名教师,深入学院所在地杨凌四乡一镇12村,开展科技包村及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累计下乡教师3247人次,所包村2008年人均年纯收入达4993元,比2000年增加3348元。

同时,学院积极拓宽高职教育功能,发挥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显著贡献。仅2008年,就举办了3期彬县乡村农业干部培训班,培训基层村支部书记或村长180名;完成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师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人人技能工程”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培训、农综世行农民培训、合作企业岗位培训等6种类型共计3836人次的校内短期培训任务。学院被评为“陕西省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就业质量工程:树立诚信就业品牌

由于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原有的农业产业部门大多人满为患;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小,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瘫痪;加之涉农专业工作条件艰苦、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诸多原因,造成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面对这些困难,学院及时调整思路,一靠毕业生过硬的质量赢得市场,二靠正确的就业观念导向,三靠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四靠规范有序的跟踪与评价。注重从专业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高毕业生质量,从源头上着手解决就业问题。把衡量就业质量的标准从单一的就业率指标扩充为岗位稳定率、专业对口率、签约率等四项指标,确保了就业的质量。

首先,学院加强了毕业生就业风险意识和自主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仅动物工程系近几年就先后有12名同学自主开办了宠物医院、动物饲料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其次,学院建立了“学校牵头,系部负责,全员参与,学生受益”的毕业生就业运行机制,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平台,搭建广阔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开辟稳固的就业渠道。目前有670多家企业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仅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企业接收就业学生数2007年就达到1028人,2008年达到1103人。三是落实了“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动员毕业生家长、外聘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兼职教师、校友会成员等多方力量,提供就业信息,开拓就业渠道。第四,增加经费投入,开拓就业新市场。使生均经费由原来的200元增加到300元。第五,实施院、系领导定期“回访制”,打造诚信就业大市场。2007年、2008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6.84%96.9%。连续6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6年被省教育厅、人事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回溯过去,办学条件改善使学院竞争力与日俱增,高职内涵建设使学院底蕴殷厚;展望未来,示范院校给学院规范办学锦上添花,高职发展良机助学院事业如虎添翼。我们也坚信,科学发展观必将会引领学院早日实现建设全国一流高职示范院校的宏伟蓝图。

2009615日《中国教育报》)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高就业率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   刘声

 


在记者面前的《2009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表上,工商系、立信会计学院、信息物流系、旅游系等8个院系的1916名学生,就业人数1714人,升学人数142人,出国人数48人,未落实人数12人。最后一栏清晰地标出“就业率99.33%”。

这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今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这所被誉为北京市“商界黄埔军校”、“经理的摇篮”的学校,在51年办学历程中,为北京市培养了51万人次的各级各类商贸人才,目前北京市大中型商业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中,有60%多出自该校。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为什么还这么高?为什么连2010届的毕业生现在已被提前1年预定?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走进了这所学校。

做事前,先学做人:让学生与众不同

今年22岁的刘娟,大三实习时,在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铂金部做基层销售工作。当时她每月销售任务是师傅的80%90%,结果实际销售额比师傅还高10%。刘娟凭借自己的爱心、诚心、耐心、细心,赢得许多顾客的信任和表扬,很短的时间里就有了一批固定的老顾客。实习结束后,她顺利地留在这家北京知名企业工作,目前在经理办公室任职,每月有四五千元收入。

学习国际商务专业的刘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的商贸素养教育,贯穿在我们每个学期的课程中,让我们很自然地将‘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融入我们每天的生活言行。”

做事前,先学会做人。这是该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第一要素。根据立足首都、面向服务业、突出财贸、服务企业的办学定位,针对服务业“为人服务”的行业特征和职业特征,学院确立“立德强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立德”突出“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的职业道德教育,“强技”则是加强以基层管理技能、推销技能、理财技能为核心的财贸通用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独创了“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板块”商贸素养教育体系,建立了商贸素养证书制度。每种素养教育,学校都印制了专门的《教育手册》,内容包括该素养的教育大纲、理论基础、自我学习、研讨提高、自我行动、走访企业、成果展示、自我评价、推荐书籍等内容。按一个学期一个板块贯穿3年全过程,形成有中国特色服务业人才素养培养创新体系。

2008年年初,该校对千名毕业生和百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98%的学生认为商贸素养教育好,100%企业认为商贸素养教育有效,学生的职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院的商贸素养教育得到北京市委的表彰,并授予“拓荒牛”奖。

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得心应手

“学校实训基地的培训,让我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得心应手。”2009届金融专业毕业生刘茜,毕业后被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录取,做了一名综合柜员。她告诉记者,刚进银行的时候,还有些自卑,因为新进单位的同事都是研究生、本科生学历。在单位“模拟银行”进行岗前培训时,她马上觉得很亲切、一点儿都不陌生,和学校财会金融实训基地一样。“我很熟练地开始操作,其他研究生、本科生反过来叫我‘师傅’,请教我‘这个代码是什么意思’,‘这笔交易是怎么回事儿’。”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茹芹告诉记者,目前该校已建成的财会金融实训基地、商业技能实训基地是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财会金融实训基地又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学院还在校外建立了北京工商银行、王府井百货等156家顶岗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需要。

据悉,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北京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学院1986年建立“教师下企业和企业进校园”制度,20多年形成一支“素质优良、懂行业、会教学、能咨询”的优秀教师团队。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发挥和北京市服务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优势,校企合作建设了以金融与证券、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工商企业管理为龙头的19个专业,3年制在校生5798人。

据了解,学院把技能教学放到实训基地中去,由企业专家担任培训指导教师,学生可以得到真实的企业经营运作环境下的培养和锻炼。学院的实训基地中,商贸行业有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友谊集团、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等;金融行业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财会行业有北京京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泽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旅游行业有中国旅行社、故宫博物院、亚洲大酒店等;物流行业有顺鑫物流、中远物流等。

此外,学院还创新组建了“冠名班”,以企业名称冠名。“冠名班”把行业内先进企业的用人标准引进到教学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文化和企业岗位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适用型员工。“冠名班”的学生,提前认知企业,符合企业要求,适应能力强,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学院现有的“冠名班”,包括“菜百班”、“工商银行班”、“建行班”、“柒—拾壹班”等。实训基地不仅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场所,也成为接纳学生的就业基地。

按照“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该学院建立商贸素养教育体系和商贸技能实训体系,构建了专业技能训练、商贸岗位模拟、一条街岗位体验、校外顶岗实习“四位一体”工学结合的职业技能实训体系,学生可以获得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证书等5类证书。

记者对多家用人单位采访获悉,由于实训基地的教育培养和企业课堂的学习,学生就业后晋升快、薪金高,一部分学生凭借自身优秀的素质走上了企业的中层管理岗位。

就业指导:做在毕业前,更落实到工作后

在日前举办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毕业生职业能力展示会上,会计学院、金融系、信息物流系、旅游系、艺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展示了会计票据业务处理、会议纪要写作、国际货代业务中的单证填制、商业广告设计与制作、点钞、小键盘盲打等9大职业核心技能。学生的精彩展示,引起台下观摩单位代表的阵阵喝彩。

技能展示结束后,北京市新闻大厦酒店、21世纪饭店、长富宫饭店等单位立即到后台争聘这些毕业生。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外研社会议中心等30家单位在该校设展台现场招聘。

据了解,从2002年到2009年,该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展示会已连续举办6届,对学生就业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据统计,近3年来,近20家企业连续3年参加该学院举办的职业技能展示会,每年参会企业平均达到30家,通过展示会,促进并实现学生就业近千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财贸学院还通过举办各种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寻找就业新渠道,开设老字号就业基地,培养传统技艺人才。

据了解,2009年,财贸学院组织大、中、小型招聘会157场,学院共推荐304余家企业,推荐岗位4017人次,平均为每名学生提供两次就业推荐机会。

该校税务代理专业毕业的戴劲,经学校推荐,如今在邮政储蓄银行大兴支行信贷部工作。他说:“我们学校把企业都找到学校里面来,方便了学生的求职。那么多企业,让我们有时都挑花了眼。”

618,“北京老字号研究基地”和“北京商业服务业中华传统技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基地正式落户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图书大厦有限责任公司等45家企业与该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全聚德集团、菜市口百货4家商业服务业领军企业还向该院捐赠了以企业命名的奖学金,共计100万元。今后,北京市将以这两个基地为基础,逐步建立北京商业服务业中华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机制。

据王茹芹介绍,今年学院已有100多名毕业生在北京老字号就业,他们的加入,为京城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9月开学,我们将在刚竣工的新实训大楼开设老字号技艺传承课程。每天下午三四点下课后,学生可选修这门课程,由京城老字号企业师傅现场教授本门绝技。学生学到京城老字号手艺,相信会对今后的就业大有帮助。”王茹芹说。

2009817《中国青年报》)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二十三)

维普中国科学指标数据库

 

20091130日起维普中国科学指标数据库对我院用户开放试用,试用截止日期到2010531

试用网址:http://csi.cqvip.com

维普中国科学指标数据库简介

中国科学指标数据库(China Science Indicators System)(CSI)是维普公司于20096月正式推出的一款全新资讯类产品,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基于引文评价的事实型数据库,是衡量国内科学研究绩效、跟踪国内科学发展趋势的有力工具。

CSI涉及理、工、农、医和社会科学等39个主流学科,评价数据源自4000余种中国科技期刊千万级引文数据和近百万条中国海外发文数据。CSI产品是通过基于引文数据的整理、分析、挖掘来揭示学者、机构、地区、期刊的学科贡献及影响力,反映国内科研水平,体现科学发展前沿和趋势。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图书馆网址:http://lib.bvca.edu.cn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